欢迎访问18luck新利登录 官网!新材料·新生活 打造国际先进的绿色品牌!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> 新利18体育在线登录

详细内容

王哲锋:在跨界中开辟新“蓝海”

时间:2019-12-07 作者:定阳新材料 【转载】 来自:今日嵊州数字报 阅读

青春中汗泪交加——

  成功在于奋斗与坚持 

  刚听说这位嵊州老乡是1984年出生,记者心里不免腹诽:小小年纪就已经有这样的成绩不是中了彩票就是个富二代。结果,并不是。在与王哲锋交流后才得知,他7岁便要洗衣做饭,13岁一个人揣着1万元钱去武义拉茶叶,18岁开始满宁波地跑业务了。

  如今在宁波站稳脚跟的王哲锋,其实是土生土长的通源乡通益村茶坊自然村人,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泥水匠,因为是个忙一时闲一时的工作,在王哲锋7岁那年,父亲开始做起茶叶加工生意。这个副业使得父母变得繁忙起来,甚至都没有时间料理家务。小小年纪的王哲锋很懂事,从那时开始就包揽了洗衣做饭的活。

  王哲锋12岁那年,家里办起了通源乡第一家精制茶厂,生意很不错。后来乡里启动招商引资项目,乡政府与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联系,发展与当地传统产业不一样的领域——塑胶制品。因为王哲锋家的茶厂发展不错,父母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与浙江三博合作,于是2001年3月投资58万元在通源建成了三强塑胶加工厂。但是由于没有经验,从开工5个月后,塑胶加工厂没有接到一个单子,一家人只能坐着干着急。

  看着父母亲如此焦急,当时还在读高二的王哲锋毛遂自荐,决定去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学技术、跑业务。王哲锋从小就是个小大人,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担“重任”,13岁时他就一个人揣着1万元去武义把一车茶叶拉了回来。“当时,家里人实在抽不开空,这个活又是急活。我就承担下来了。”他回忆说,“当时,我就像一个镖局押镖的,途中忐忑得不行。”1997年,1万元可是一笔巨款,王哲锋把它包裹严实,牢牢拽着,一路上都不敢小憩一下,最终圆满完成任务。所以,这次对于他的提议父母并没有反对。

  2002年8月26日,18岁的王哲锋只身来到宁波,成了三博高分子合金(宁波有限公司)里年纪最小学历最低的一名业务员。“当时我什么都不懂,就觉得在里面是个乡巴佬,有点自卑。”他说。

  2002年到2003年的这一年时间,王哲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。一方面来自工作环境与工作能力,另一方面则是家里塑胶厂的毫无起色与父母的殷切期盼。对于一个本该只担心“这次考试考多少分”的孩子来说,一下子承受如此大的压力,他身心俱疲。“那是我长这么大最难熬的一年,我需要每天给父亲打电话诉说苦闷才能继续待下去。”他说。

  王哲锋是一个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人,在公司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锻炼的机会。一些偏远的地方,其他业务员不愿意去,王哲锋就主动请缨。“那段时间,每天起个大早,买上几个包子,边吃边赶路。”他说,现在想来那段时光虽然是最艰辛的却也是最令人难忘的。那段时光让他明白努力奋斗的价值!

  2003年下半年,命运开始眷顾这个勤勉的青年。凭借在宁波一年的工作积累,王哲锋对于塑胶产品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他发现公司生产的都是同种颜色的塑胶原料,而市场上对于不同颜色塑胶原料的需求很大。

  当时,义乌市场上有一种用透明塑胶材料做成的水球很受欢迎,但这种塑胶很少有公司生产。“我完全可以朝这块领域发展。”看到这个商机后,王哲锋马上回家落实,决定用自己家的加工厂生产这款产品。于是从一个小小的球开始,加工厂终于转动起来。到了2004年,义乌过来的订单排得满满的,“当时,订单真的像雪花一样一单一单地飘过来。”王哲锋喜出望外。2005年7月,王哲锋从宁波回到了家乡通源,当时他已经学会生产性能更加复杂的有色原料。

  2006年,在通源800平方米的厂房内,靠着这个年仅22岁小伙子的经营,这个加工厂产值做到了1600多万元,使得通源乡成为当年全市山区乡中工业产值、税收最多的乡。

  随着产量的不断上升,2007年王哲锋索性在甘霖工业功能区买了25亩土地,建造起了新厂房,成立绍兴三强塑胶有限公司。当年3月,三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,四条生产线马上转了起来。

  公司专业致力于新型环保材料——热塑性弹性体(TPR/TPE)产品的开发、生产和销售,产品涉及医疗、汽车配件、工具手柄等各个领域。2007年,“三强塑胶”的产值超过2500万元,是建厂初期的整整五倍。当时,王哲锋年仅23岁,到2010年产值已经做到了4000万元。


老板.png

  打造餐饮王国——

  奏响跨界交响曲  

  近几年,商界大佬们已经越来越不安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默默耕作,而更愿意跨界玩花样。不少行业大佬跳出本行,纷纷上演跨界大戏。“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这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被反复实践。

  虽然已经有一家产值过千万的企业,但王哲锋明白,公司产品属于塑胶类,主要用于牙刷柄、螺丝刀柄、圆珠笔等工具,不易损坏,更换率低,这几年来市场已经日趋饱和。到如今产值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,很难再有大突破。

  王哲锋开始寻思着要拓展自己的发展领域,“因为时代变化太快,所以要拼命转变,一旦停止就会被赶超,企业做得比较顺时就要学会分散投资。”这是这些年,他在商界悟出的道理。但该往什么方向拓展,

一时却拿不定主意。有一回,他到北直街朋友开的一家店里吃酸菜鱼,酸辣清爽的味道立刻征服了他挑剔的舌尖。“我也是一个吃货,平时对于饮食很感兴趣,那一天吃过酸菜鱼后我就决定做餐饮了。”

  2013年王哲锋宣布进军餐饮业,相熟的朋友都对他的决定感到不解,因为这与他的老本行八竿子都打不着,是一时兴起还是蓄谋已久?另一方面,王哲锋自己也在忐忑,即使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但是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打拼,自己的决定是个机遇还是会成为一个失误?

  近些年,餐饮行业在十大投资热门行业中仍处于前列,从国内外整体行业的发展来看,餐饮行业亦趋向于品牌化、专业化、连锁化、特色化的方向发展,而从投资成本及准入机制的角度来讲,当下各大知名的快餐品牌众多,在整个餐饮行业中占有一定比重,但也因其准入门槛过高,经营规模过大,管理要求过高而将数以万计的中小额投资者拒之门外。餐饮连锁的小品牌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但多数因为“经营品类的单一、缺乏创新和特色、管理不善”等因素以失败告终。

  面对这样的餐饮形势,王哲锋将以何种模式踏足餐饮圈呢?他从宁波整个餐饮市场的变化中看到,现代社会仍然标榜“民以食为天”,但是传统的餐饮正在走向末路,整条街整条街都是饭店转让告示。然而,“海底捞”、“绿茶”、“外婆家”等一批主打服务、环境、价格平民化的连锁餐饮店,在路边摊与大酒店没落的同时,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。所以,他决定做小而精的连锁餐饮店。

  王哲锋注册了宁波味每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,“味”,在餐饮里面排在首要位置,要以“味”当先,将味道放在第一位,回归原始、原味,“每客”是每一位客户,“味每客”表示将以“美味”来获取每一位客人的心。旗下有了第一个品牌:海妹子。“海妹子”的定位很明确:未来只进军商场,做小而精的品牌,主打酸菜鱼。

  2013年5月1日,第一家“海妹子”在鄞州区四明路开了起来,第一个月营业额66万元,第二个月65万元,在美团的团购网上排名全城川菜之首。宁波市区、奉化、北仑的布局已经完成,慈溪、余姚也在2013年下半年落实。去年10月1日,绍兴迪荡世贸内,第一家走出宁波的“海妹子”开门迎客,而温州地区银泰城也签了3家,目前已有8家连锁店开业。“海妹子”希望打造体验式吃鱼过程,从而细分消费市场。“‘海妹子’只做一道菜,酸菜鱼,进了店的客人就是点鱼,我们就做这一道菜。正因为简单,就一道菜,而且是现杀的,里面可以做得很精致。客人的连续性使我们的产品有了连续性,杀鱼就是杀鱼,剖鱼的就在剖鱼,烧鱼就是在烧鱼,每个人就做一个事情,可以做得非常好。”对于“海妹子”的品牌,王哲锋信心十足。

  如今,王哲锋一心扑在自己的餐饮业上,他的网络主页里常常是一波波的“酸菜鱼”在刷屏。因为有4家连锁店正在装修中,这些天他经常在外面跑装修、考察店面,十分上心。他想如发展公司一样发展当前的餐饮连锁店。


家乡的味道——

  在嘴边也在心口

  “无论脚步走多远,在人们脑海中,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。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,一头锁定在千里之外的异地,另一头则永远牵动着记忆深处的家乡……总有一种味道,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们,认清明天的去向,不忘昨天的来处。”——《舌尖上的中国》

  一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饮食产品的魅力。传统的饮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,能够让人们瞬间体验浓厚的文化气息。因此可以说,传统饮食文化的重新崛起将会是未来餐饮市场中重要的方向之一。同时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追求健康饮食产品,成为了时代的主题。为此,当前市场中既能够让人们体验传统饮食特色,又能够享受现代化健康饮食的产品项目,必定受到市场青睐。

  王哲锋对于传统饮食文化很感兴趣,尤其是嵊州家乡菜。“我们嵊州美食很多,小笼馒头、炒麻糍、榨面……其中嵊州炖菜,我很喜欢。好吃又原汁原味,而且上菜时间极短,应该能受市场的欢迎。”王哲锋对记者说。

  如今走在嵊州的各个餐馆,嵊州炖菜相当流行。它的原料都很普通,但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,如笋干、咸菜都是当地的口味,很适合本地人。嵊州炖菜讲究细火慢炖,制作简单,原汁原味,又带有浓浓的嵊州风情。

  王哲锋对嵊州炖菜有着很深的印象,十多个传统的煤饼炉子一字排开放在餐馆中,上面是铝锅或砂锅,不同的容器里放着不同的原料,鸭肉、豆腐、笋干、猪蹄、咸菜笋在炉火的加热中成为炖鸭、炖豆腐、炖笋干、炖猪蹄、咸菜炖笋……散发出浓郁的香味。

  “海妹子”稳定发展后,“炖菜”是王哲锋接下来会考虑的菜品,“家乡的味道,怎么能忘得了。既然决定做餐饮,家乡的味道自然要放入其中。”他表示。

  虽然已经在宁波落地生根,但王哲锋每年都会回到家乡,回到熟悉的村子去看看。平日里除了忙碌工作,家乡的一切他都在随时掌握了解,不管走多远,他说他都不曾忘记来时的路。

seo seo
Baidu
map